標題:
香港有咩野特色小食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發問:
香港有咩野特色小食(食物ge歷史)
最佳解答:
雞蛋仔 五十年代雞蛋仔已經出現。當年小販都用炭爐,手持兩塊重重的生鐵,夾蛋漿燒。近年的雞蛋仔已轉用石油氣爐,鐵夾也輕了。 根據流傳的資料顯示,雞蛋仔在五十年代時已經出現,是以雞蛋、砂糖、粉、淡奶等造成蛋漿,然後夾在鐵製模板中在炭爐上烤烘而成,是香港地道街頭小食,傳統由街邊小販販賣。 對於來源其實沒有清楚記載,其中一個較可靠的說法是從前在雜貨店,每天都有為數不少的雞蛋破裂、破爛,為了不浪費棄掉,於是就嘗試加入麵粉牛油等物料弄成漿狀,然後倒模烘焗,後來為了美觀遂將模具設計成小小的雞蛋形狀,也因此有了「雞蛋仔」這個名稱。另外,曾有報道指出,幾十年前的雞蛋仔是用鴨蛋製而成,因為鴨蛋的價錢較便宜,而且味道較濃,但由於現時的鴨蛋大都用來製造鹹蛋,新鮮鴨蛋價錢較貴,貨量少,故現在的「雞蛋仔」都以雞蛋製造。隨著時代的改變,現在的「雞蛋仔」都很少以炭爐燒烘而成,取以代之的,是以石油氣爐或電模所烘製而成。 咖喱魚蛋 咖喱魚蛋是五六十年代產物。當時街邊麵檔價廉,為減低成本便用潮州白魚蛋,或不太新鮮的魚肉,放在一個勺以油炸熟,不料大受歡迎,現為香港街頭小食的台柱。 砵仔糕 砵仔糕源自廣東台山,在清朝咸豐年間的台山縣誌已有記載。傳統的砵仔糕材料是以黃糖、粘米粉,放在瓦製的小砵內蒸熟而得名;現在的製法已多改用小瓷碗,吃時才把砵仔糕從小砵倒出來,以竹籤穿來吃。砵仔糕在八、九十年代的時候,只有一、兩種的口味。但到了現在,砵仔糕的口味增加了很多種。只要是你想出來的口味都可以嘗到。以前的砵仔糕通常都是以黃糖製造的,但現在有的是以砂糖,有的是以冰糖,還有的是以蔗糖製造的,這些都適合不同人的口味。這些口味不但有創意,而且還很健康。例如:綠茶砵仔糕,南瓜砵仔糕,這些都是一些健康小食。在深水 找到這檔碩果僅存的瓦砵頭砵仔糕。說砵仔糕是四邑地道街頭小食,酬神祭祖也必備此糕點。 格仔餅 格仔餅被視為港式窩夫。主要用料是蛋漿,約焗四分鐘便可。吃時加上牛油、花生醬、煉奶和砂糖,是七十年代的傳統食法。 煎釀三寶 通常是在魚肉釀茄子、尖椒、圓椒或豆腐中任選三種,是年輕人最愛的小食之一。 碗仔翅 碗仔翅起源真的來自魚翅。四五十年代在廟街榕樹頭一帶,街邊檔用酒家吃剩的翅頭翅尾,加豆粉水、味精、醬油等製成。在從前,不少小販向酒家拿些零散的魚翅(俗稱「翅頭翅尾」),加入冬菇、木耳、豬肉絲、高湯加入味精、馬蹄粉(或豆粉)等煮成。吃時通常加入胡椒粉、浙醋、麻油等調味,亦可以加入魚肉、生菜絲等。現在的碗仔翅內已沒任何魚翅成份,只是由平價的粉絲代替。 圖片參考:http://tw.yimg.com/i/tw/ugc/rte/smiley_1.gif 2008-10-31 15:05:12 補充: 更多資料可到︰http://www.tcstreet.com/Book/daily/50/50a.htm
其他解答:
龍鬚糖 它的外層很像一把白色的鬍子,所以有個很特別的名字-龍鬚糖。 特色:手拉的糖衣薄如一層蠶絲,裹著芝麻、椰絲及花生粒,看上去倒真有點像個蠶繭,但味道就當然好得不得了。如果不是,在推廣給外國人的懷舊小食名單中,它就不會成為必然正選啦!不過,外國人吃的是新奇,我們吃的卻是回憶呢!但願你的回憶也是甜蜜的啦! (歷史)話說清朝時,有個當時的御廚為雍正做點心,走遍大江南北找靈感。 終於找到一種叫『麵線糖』的小食。 當雍正設滿漢全席宴時,御廚即場表演拉製麵線糖,雍正看得出神入化, 因麵線糖狀似龍鬚,所以特封『龍鬚糖』這個名!! 糖蔥薄餅 特色:薄餅的樣子,有點像小時候美工堂用的瓦通紙。鐵箱子的前面裝有玻璃,似乎在告訴你,甚麼叫做貨真價實。 (歷史) 據史記載,春秋時代晉文公逃難離國,因為走投無路,饑餓難當,隨從介之推將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煮給晉文公充飢。後來晉文公回國當上君主,所有隨從均有封賞,但忘記了介之推。後來晉文公派人請介之推當官,但介之推婉拒了並隱居山中。有人獻計放火燒山迫他出來,大火燒了三天,不料卻讓他與母親一同燒死山上。晉文公很傷心,下令在山上建廟以紀念介之推,又將冬至後第104至106日三天,訂明全國禁止生火,所以又叫做「寒食節」。到了唐朝時,百姓開始在寒食節時上山掃墓,而到了宋朝時,寒食節則被清明節取代。 潮汕人在清明節還保留了寒食的習俗,家家戶戶都會在清明節時食「薄餅」。潮州薄餅的餅皮是用麵粉加水攪拌後,在熱鐵板上烙成圓形的麵粉皮,由於餅皮極薄,所以做出來的餅食就稱為薄餅。薄餅有分為鹹餡和甜餡兩種,鹹餡的做法是將雞蛋絲、肉絲、韭菜、豆芽菜、香菇絲、臘肉等餡料,放在餅皮上,然後像春卷那樣捲起來吃。而甜餡則是以「糖蔥」為餡,所以又叫做「糖蔥薄餅」。 糖蔥是用蔗糖或麥芽糖加熱煮溶後,將糖漿不斷拉扯後轉成白色,然後將糖漿拉成中空長條狀,再切開為一段段,形狀就好像蔥白一樣,所以稱為「糖蔥」,冷卻後糖蔥會變得酥脆。 以前小販會帶著一個鐵皮箱子,前面有塊玻璃,可以看到裡面一排排的糖蔥,購買時,小販會將糖蔥放在薄餅皮上,再撒上芝麻和椰絲,像春卷那樣捲起來,就成為糖蔥薄餅。薄餅皮帶一點靭性,糖蔥入口即溶,酥脆又帶有甜味,加上芝麻和椰絲的香味,令人回味無窮 這款小吃已差不多絕跡街頭,閣下如想回味一下,可以到沙田顯徑村及新翠村一帶碰碰運氣。 砵仔糕 特色:最初的砵仔糕,可能真的用砵仔盛載,但筆者就沒有親眼見過,難以求證。相信最多人見過的砵仔糕版本,是以碗仔盛載的。可能因為衛生的問題,現在的砵仔糕多以塑膠杯盛載,感覺當然失了一大截啦! 砵仔糕已有數十年的歷史 煎饟三寶 特色:款式多多已是它的一大特色,數數看,有饟矮瓜、炸青椒、豆腐及魚旦...,難怪它這麼多年,在零食市場中,還是屹立不倒。 已經有五十幾年既歷史 叮叮糖 特色:因為在鑿碎大片糖果的過程中,會發出叮叮噹噹的聲響,所以這種糖喚作叮叮糖。 已經有100年既歷史 碗仔翅 菠蘿油 臭豆腐 2008-11-09 14:25:55 補充: 碗仔翅 碗仔翅是香港常見的街頭小吃之一,以前通常由小販在街邊販賣,因以小碗盛載而得名。 在從前,不少小販向酒家拿些零散的魚翅(俗稱「翅頭翅尾」),加入冬菇、木耳、豬肉絲、高湯加入味精、馬蹄粉(或豆粉)等煮成。吃時通常加入胡椒粉、浙醋、麻油等調味,亦可以加入魚肉、生菜絲等。 賣豆腐 相傳王致和在咸豐年間以賣豆腐、豆腐乾及養豬為業。有日王致和製作豆腐乾的時候,才剛把鹽巴、花椒等調味料放完,豬就跑了,在慌忙之中王致和忙著抓豬,忘了把罎子蓋上,結果牆壁上的白灰皮就掉進壇裏,等王致和把豬處理好之後,當初的豆腐乾早就成了臭豆腐了。 2008-11-09 17:59:04 補充: Is 臭豆腐,Not賣豆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