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標題:

香港電影發展

發問:

免費註冊體驗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我想知道香港電影50s---00s的發展 &電影的種類和名稱(famous),特色,與香港發展(社會)的關係

最佳解答:

香港電影 是華語電影的先驅者,因為香港是整個大中華地區最先接觸電影的地方。 華語電影是分割成四個地方發展的: 香港電影、中國電影、新加坡電影和台灣電影。香港作為英國的殖民地,在政治及經濟上也比中國內地及台灣有更大自由,發展成為華語世界(包括海外華人社會)以至東亞電影的製作基地。幾十年來,香港一直是第三大電影工業基地(僅次於荷里活和寶萊塢)和第二大電影出口地。就算1990年代中期開始的電影工業危機,加上中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主權,香港電影仍然保持著自身獨有的特色同魅力,繼續在世界電影舞臺上佔有重要地位。 與很多其他電影工業不同,香港電影幾乎沒有政府資助,香港政府更沒有對外來電影實施任何進口限額。因此,香港電影一向都較著重滿足觀衆口味的商業片,像無里頭式喜劇同動作片所主導。同時香港電影也經常「翻炒」:將過往成功的商業電影重拍,或者不斷開拍續集。 同大多數的商業電影一樣,香港電影有一個發展完善的影星制度(star system)而這個制度之下的影星亦與廣東歌的歌星重疊。 在西方國家,香港燦爛的流行電影有一班支持者,而現在香港電影亦成為文化主流,滲透在世界每個角落並經常被模仿。香港電影的影響力在近年的荷里活動作電影都可以見到。 發展 1950年代:倫理 1960年代:粵語片:胡楓、謝賢、呂奇;《黃飛鴻》系列 1970年代:邵氏武俠,功夫電影 -- 李小龍、成龍;許氏兄弟 -- 本土化笑片系列,《半斤八両》 1980年代:新浪潮電影;最佳拍檔系列;英雄電影 -- 《英雄本色》;王晶笑片 1990年代:周星馳無厘頭電影;王家衛 -- 《阿飛正傳》、《重慶森林》;利用搞笑內容或愛情故事來包裝的政治電影 2000年代:重新以故事出發,以劇情吸引觀眾重新入場,《無間道》系列 發展背景 同大陸的電影一樣,香港早期的電影發展與中國戲劇息息相關。中國戲劇的場境往往成為1909年香港兩齣的初期電影 偷燒鴨 與 瓦盆申冤 的源頭 。這齣劇的導演是舞臺演員梁少坡。而監製就是美國人布拉斯基(Benjamin Brodsky)。布拉斯基 亦係其中一位極力打開中國龐大電影市場的西方人 。 (Brodsky 的名字鑑於翻譯問題有時會於被釋作 "Polaski" 見 Leyda 1972。) 1909年,上海亞細亞公司製作故事片《偷燒鴨》,導演是香港人梁少坡,全片皆在香港拍攝,但由於其出品公司不是香港公司,故一般都不會把它視作香港第一齣 「故事片」。 被譽為香港第一齣 「故事片」 的是《莊子試妻》 (1913),此片由華美影片公司出品。此劇的故事源於中國戲劇,由舞臺導演執導, Brodsky 亦有參與其中。 此片導演為黎北海,編劇黎民偉為梁少坡舞臺的同事,而黎氏亦被譽為「香港電影之父」。 黎氏劇中反串扮演妻子的角飾,其兄則扮演丈夫,其妻嚴珊珊擔當配角為女僕,使她成為中國第一位於中國電影的女演員。此舉被認為是一個里程碑, 因為傳統中國視女性表演者為禁忌 (Leyda, 1972)。「莊子試妻」 是唯一由黎氏與布拉斯基 於香港成立的華美電影公司(Chinese American Film) 製作的電影,雖此片曾到美國作首映,但此片從未在香港上映。 (Stokes and Hoover, 1999).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A6%99%E6%B8%AF%E9%9B%BB%E5%BD%B1&variant=zh-hk#.E6.9C.AA.E4.BE.86.E8.B7.AF.E5.90.91 Li個網址有更多關於香港電影的資料可以令你更進一步明白啊呀... 不妨上去看看...一定能搵到你想要的資料嫁!!! 希望可以幫到你啦~~ 此片完成的隨後那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限制了香港電影的發展, 因為戰敗國德國是香港電影的「貨倉」 (Yang, 2003)。情況要到1923年當黎氏兄弟及其表哥與梁少坡聯手成立香港第一個由中國人全資擁有和執行的際作公司—民新製造影畫片公司(the Minxin or China Sun)。此製片公司其後因為政府禁止它於香港成立片場後, 把其業務搬到中國大陸。 (Teo, 1997)

其他解答:

50,60 年代 被喻為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15由於戰後香港社會還未完全復原,加上大量難民湧入,造成不少嚴重社會問題。而此時的粵語片為了迎合普羅大眾,為市民提供廉價娛樂,故推出不少粗糙濫造的粵話片,這些作品被稱為“七日鮮” ,因為這些影片一個星期使能拍完。但此時亦有不少嚴肅認真之作,例如「中聯」的《家》(根據巴金的小說改編),「中聯」創業於1952年,其創辦人共有二十一位,他們全都是粵語片中的精英份子,如:吳楚帆,張活游,馬師曾,吳回,白燕,黃曼梨等。他們創立「中聯」有一個共同目標:“拋開脫離現實,內容空泛的粵劇片,生產既娛樂大眾又有教育意義的社會意識片。”16而在 “七日鮮” 影片充斥下致使香港粵語片變得低俗,為了改善香港電影這種粗製濫糙之風氣,一批有志向的電影人如:吳楚帆,吳回,秦劍,高魯泉,紅線女,李月清等一百六十四人發起了一個名為「粵語片清潔運動」(圖右)去提高影片之質素,改善香港電影之發展。 粵語片在50年代中到60年代初產量驚人,而且類型眾多,有戲曲、武俠、喜劇、文藝、倫理等,可謂百花齊放。可是隨著戰後出生的一代逐漸成長,社會日趨繁榮和西化,年青一代有較高的教育水平,以往的傳統粵語片己無法滿足他們的口味,故出現了以經紀,白領及工廠女工為題材的都市喜劇、模仿西方間諜片的偵探動作片、全盤西化的歌舞片等,更出現了陳寶珠,蕭芳芳等青春偶像片熱潮。 而同時“其實自1961年「邵氏」在清水灣的影城落成大展拳腳,開拓新院線,引進新科技……國語片的製作已非小本濫拍的粵語片所能及。”17而在60年代中最受市民歡迎的莫過於國語武俠片,1967年「邵氏」推出《龍門客棧》和《獨臂刀》轟動影壇,國語片在60年代中開始大行其道,相反由於市場之轉變,國語片之衝擊,加上1967年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啟播,電視的普及吸引了一 批觀眾,粵語片之產量開始下降。同時當時的導演因粵語片產量下降為了維持發展他拍了許多低成本的粵語色情電影,踏入七十年代李翰祥導演開始以風月題材作為出發點,拍製了不少情慾電影,色情電影之興起亦成為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電影業的一個特色。 電影節目: 《笑聲、歌聲、紅星》中的紅星 五、六十年代是艱困的年代,也是香港電影發展最蓬勃的年代。戰後大量難民自中國大陸南移到香港,香港人口急速膨脹,住屋和就業問題嚴重,《一樓十四伙》(1964)的情況屢見不鮮,招工廣告前長長的求職人龍也屢在五十年代的電影裏出現。五十年代的電影觀眾就是以這些基層人民為主,在這種居住環境擠迫、人浮於事的情況下,電影世界是人們最自然的避難所,而當中,喜劇最是能讓人消愁解悶。因此,五十年代出產了不少反映基層生活實況的喜劇, 譬如《樓下閂水喉》(1954)等,也造就了不少獨當一面、擅演市井小人物的喜劇紅星,新馬仔、鄧寄塵、梁醒波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他們為當年的人帶來許多笑聲和歌聲。 戰後出生的一代,父母經過五十年代的打拼已紮下穩固的基礎,他們不用像前人一樣,年紀小小已要為口奔馳;工業也在此時起飛,西方文化開始滲入,年輕一代在歐西文化的衝擊下,開始有自己的價值觀。他們接受西式教育,喜歡聽歐西流行曲,崇尚占士甸的自由、無拘無束的生活態度。傳統的反映小市民生活實況的喜劇已不能滿足這些年輕人,「他們要製造青春歡樂,而不再是苦中作樂」,因此六十年代湧現很多類似《蓬門淑女》(1967)和《蔓莉蔓莉我愛妳》(1969)等載歌載舞的喜劇。陳寶珠、蕭芳芳等能歌善舞的青春玉女撐起了六十年代香港影壇的半壁天空,各自成為工廠妹和學生妹的超級偶像。 《笑聲、歌聲、紅星》網羅了多位喜劇紅星的作品,新馬仔、梁醒波、蕭芳 芳、陳寶珠等兩代紅星同時為大家發放笑彈。 70年代 1971年李小龍的《唐山大兄》再次把功夫片推上高峰,此時香港電影仍以國語片為主導,直至1973年才再次出現一部新的粵語片《七十二家房客》,翌年也有許冠文的《鬼馬雙星》到了1977年粵語片的產量才超過國語片,故到了1970年代中粵語片才重新興起。 80~現代~ 80年代,香港上映近一千部電影,其中的類別可謂五花百門。 喜劇片是香港電影的主要片種之一,70年代以前的香港喜劇片大部分源自中國內地,從50年代初朱石麟的《誤佳期》到70年代初楚原的《72家房客》,香港喜劇片基本上走的是社會寫實路線。 但從70年代末、80年代初起,港產喜劇片漸漸擺脫了中國傳統喜劇片的影子,開始本土化和多元化。這些喜劇不僅汲取了中西喜劇片的長處,也綜合了不同片種的優點。70年代,許冠文兄弟的《鬼馬雙星》開創了喜劇片的新路,由於貼近市民生活,娛樂性強,票房高踞,逐漸與功夫片分庭抗禮。之後,出現了以成龍、洪金寶為代表的功夫喜劇片,特點是把拳腳、特技等噱頭合為一體。 80年代末,觀眾對原有的喜劇片模式已經產生厭倦,加上高度消費社會的形成,周星馳的「無厘頭」影片便應運而生。以周星馳「無厘頭」 形象為招牌的娛樂電影,在90年代的香港大有市場。現在最常見的香港喜劇有三類:動作喜劇、社會生活喜劇和鬼怪喜劇。動作喜劇由功夫喜劇發展而來,代表人物為許冠文、成龍、洪金寶、袁和平。鬼怪喜劇把人們想像中猙獰可怕的鬼怪加以喜劇化,代表作《僵屍先生》,代表人物許冠英、黃百鳴。反映社會生活的時裝喜劇與早期喜劇一脈相承,描述小人物在社會困境中顛簸求存,笑中含淚,如張堅庭的《表錯七日情》。 80年代後期出現的「英雄片」景觀完全都市化,現代槍戰代替了赤手空拳,男性之間的情義成為影片表現的重心。如《英雄本色》、《縱橫四海》、《監獄風雲》等,激烈的槍戰和男人的悲情,是英雄神化的再造,形成了浪漫主義的英雄風格。近年港產動作片的兩大種類是「警察片」和「黑幫片」,「警察片」主要表現警察如何制服匪徒,如成龍的《警察故事》、《A計劃》系列和李修賢的《公僕》。「黑幫片」則以黑社會活動為主,把黑道人物分作正反面描寫,以吳宇森的英雄系列和林嶺東的風雲系列為代表。90年代,梟雄片取代英雄片,描寫亂世梟雄的形象,從而使動作片在內容上產生很大的變化。。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香港介紹ppt 的頭像
    香港介紹ppt

    香港介紹ppt

    香港介紹pp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