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標題:
就香港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政治架構...
發問:
最佳解答:
20世紀初,英國對香港的管治逐漸上軌道。然而中國大陸的局勢不穩定,一直影響着香港。 目錄[隱藏] 1 人口 2 城市發展 3 社會 4 經濟 5 對中國的影響 [編輯] 人口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a/Central1940.jpg/200px-Central1940.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1940年的中環 踏入20世紀初,香港發展成為與南中國貿易的轉口港。香港人口穩步增加,市區面積亦按此增大。1911年以孫中山等人為首的群眾推翻滿清政府,中華民國成立,然而其局勢一直動蕩不安,使不少人逃難來香港。至1914年,香港人口已增至50萬人。 1931年起,隨着大日本帝國佔領中國東北三省,香港更開始面對日本的威脅,也使大量難民湧入香港。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正式爆發,其後廣東淪陷,使難民問題進一步惡化。1931年至1941年的十年間,香港人口從85萬大幅躍升至160萬。 [編輯] 城市發展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7/Nathan_Road_1910.jpg/200px-Nathan_Road_1910.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1910年代的彌敦道一帶 隨着九龍界限街以北的新界(後劃分為新界和新九龍)在1898年6月起租借給香港,香港的發展開始不再侷限於香港島。1903年繼任的第13任香港總督彌敦,便是大力開發九龍半島的佼佼者,包括擴闊及延長羅便臣道(今彌敦道)為半島上的主要大道,及落實興建九廣鐵路,以尖沙咀為終點站。 此外,九龍一帶也吸引私人地產投資。當中以1910年代的九龍灣啟德濱住宅區以及1920年代的九龍塘花園城市,可是都以失敗告終,其中前者改建為香港第一個機場──啟德機場。1937年,政府劃出界限街以北、獅子山以南原屬新界的平坦土地劃作「新九龍」,以作市區用地發展。 香港島方面,在1904年完成的中環填海工程,使中環一帶得到土地繼續發展商業區。而1920年代在灣仔進行填海工程也是頗具規模的。而香港電車的啟用也使維多利亞城以東地區得以發展。 [編輯] 社會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d/Victory.jpeg/180px-Victory.jpe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1919年一戰結束,外商在中環一帶大肆慶祝 中華民國政府成立後,對廢除包括香港割讓的不平等條約顯得有心無力,更因為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未能藉《凡爾賽條約》收回德國控制的山東,使排外情緒更為高漲,並蔓延到香港,成為1922年海員大罷工及1925年至1926年省港大罷工的導火線之一。其後工潮雖然得以平息,但國民政府因其後忙於北伐和剿共而無暇考慮取回香港的主權。 另一方面,香港於1908年禁止鴉片,1935年則全面禁娼,對香港治安的改善有一定的成效。 [編輯] 經濟 香港除了秉承以往的轉口貿易外,香港工業也開始有所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工業生產受到影響,使香港多了不少工廠,以九龍一帶為多。 1930年代,當時全球經濟大蕭條及銀本位貨幣制度受到衝擊,都對香港經濟構成一定影響。1937年,港元正式成為香港法定貨幣。同年抗日戰爭爆發,使香港成為中國大陸的一個重要對外的窗口,大量物資經香港運進中國。 [編輯] 對中國的影響 香港亦是新思想傳入中國的窗戶之一。在1949年以前,中港兩地市民可以自由來往。在香港不少華人學習到西洋知識。部份香港年青人受西方教育,因而接受了西方的現代思想。他們對改變中國政治、社會現狀提出了各種不同的主張;在香港發表言論以至付諸實際行動。香港的華人在1887年已提出清廷的洋務運動不足自強,是維新運動的先驅。1890年代中起,主張推翻滿清的革命思想亦在香港的華人青年中出現,各種革命組織在香港秘密成立,並且多次在南中國發動革命。到辛亥革命以後,香港仍然影響中國政局;國民政府成立之初,有香港人捐錢資助北伐,有些更加入國民政府裡工作。前國民政府外長伍廷芳就是當時香港的名流。在國共合作期間,廣州國民政府曾發動針對英國的省港大罷工,對香港實行封鎖。1927年國民黨清共,部份共產黨員逃亡香港秘密集會、辦報支持共產黨運動。港英政府曾一度與國民黨合作,將到港的共產黨遣回中國。此後,國共兩黨也在香港暗自做情報工作。港英政府對此採取容忍態度,卻絕不容許這些人影響英國對香港的殖民統治,故政治審查報章、電台節目,例如二戰前有些敏感的報紙內容會給明顯遮蓋。亦成立政治部(已於1995年解散)監視兩黨在港的一舉一動。
其他解答:
就香港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政治架構...
發問: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香港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政治架構與政治特色有咩唔同呢? 感覺上好似一樣!政治架構只係特色既其中一種,唔係咩? 更新: 講埋晒d唔拉加既野-.-"最佳解答:
20世紀初,英國對香港的管治逐漸上軌道。然而中國大陸的局勢不穩定,一直影響着香港。 目錄[隱藏] 1 人口 2 城市發展 3 社會 4 經濟 5 對中國的影響 [編輯] 人口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a/Central1940.jpg/200px-Central1940.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1940年的中環 踏入20世紀初,香港發展成為與南中國貿易的轉口港。香港人口穩步增加,市區面積亦按此增大。1911年以孫中山等人為首的群眾推翻滿清政府,中華民國成立,然而其局勢一直動蕩不安,使不少人逃難來香港。至1914年,香港人口已增至50萬人。 1931年起,隨着大日本帝國佔領中國東北三省,香港更開始面對日本的威脅,也使大量難民湧入香港。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正式爆發,其後廣東淪陷,使難民問題進一步惡化。1931年至1941年的十年間,香港人口從85萬大幅躍升至160萬。 [編輯] 城市發展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7/Nathan_Road_1910.jpg/200px-Nathan_Road_1910.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1910年代的彌敦道一帶 隨着九龍界限街以北的新界(後劃分為新界和新九龍)在1898年6月起租借給香港,香港的發展開始不再侷限於香港島。1903年繼任的第13任香港總督彌敦,便是大力開發九龍半島的佼佼者,包括擴闊及延長羅便臣道(今彌敦道)為半島上的主要大道,及落實興建九廣鐵路,以尖沙咀為終點站。 此外,九龍一帶也吸引私人地產投資。當中以1910年代的九龍灣啟德濱住宅區以及1920年代的九龍塘花園城市,可是都以失敗告終,其中前者改建為香港第一個機場──啟德機場。1937年,政府劃出界限街以北、獅子山以南原屬新界的平坦土地劃作「新九龍」,以作市區用地發展。 香港島方面,在1904年完成的中環填海工程,使中環一帶得到土地繼續發展商業區。而1920年代在灣仔進行填海工程也是頗具規模的。而香港電車的啟用也使維多利亞城以東地區得以發展。 [編輯] 社會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d/Victory.jpeg/180px-Victory.jpe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1919年一戰結束,外商在中環一帶大肆慶祝 中華民國政府成立後,對廢除包括香港割讓的不平等條約顯得有心無力,更因為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未能藉《凡爾賽條約》收回德國控制的山東,使排外情緒更為高漲,並蔓延到香港,成為1922年海員大罷工及1925年至1926年省港大罷工的導火線之一。其後工潮雖然得以平息,但國民政府因其後忙於北伐和剿共而無暇考慮取回香港的主權。 另一方面,香港於1908年禁止鴉片,1935年則全面禁娼,對香港治安的改善有一定的成效。 [編輯] 經濟 香港除了秉承以往的轉口貿易外,香港工業也開始有所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工業生產受到影響,使香港多了不少工廠,以九龍一帶為多。 1930年代,當時全球經濟大蕭條及銀本位貨幣制度受到衝擊,都對香港經濟構成一定影響。1937年,港元正式成為香港法定貨幣。同年抗日戰爭爆發,使香港成為中國大陸的一個重要對外的窗口,大量物資經香港運進中國。 [編輯] 對中國的影響 香港亦是新思想傳入中國的窗戶之一。在1949年以前,中港兩地市民可以自由來往。在香港不少華人學習到西洋知識。部份香港年青人受西方教育,因而接受了西方的現代思想。他們對改變中國政治、社會現狀提出了各種不同的主張;在香港發表言論以至付諸實際行動。香港的華人在1887年已提出清廷的洋務運動不足自強,是維新運動的先驅。1890年代中起,主張推翻滿清的革命思想亦在香港的華人青年中出現,各種革命組織在香港秘密成立,並且多次在南中國發動革命。到辛亥革命以後,香港仍然影響中國政局;國民政府成立之初,有香港人捐錢資助北伐,有些更加入國民政府裡工作。前國民政府外長伍廷芳就是當時香港的名流。在國共合作期間,廣州國民政府曾發動針對英國的省港大罷工,對香港實行封鎖。1927年國民黨清共,部份共產黨員逃亡香港秘密集會、辦報支持共產黨運動。港英政府曾一度與國民黨合作,將到港的共產黨遣回中國。此後,國共兩黨也在香港暗自做情報工作。港英政府對此採取容忍態度,卻絕不容許這些人影響英國對香港的殖民統治,故政治審查報章、電台節目,例如二戰前有些敏感的報紙內容會給明顯遮蓋。亦成立政治部(已於1995年解散)監視兩黨在港的一舉一動。
其他解答: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