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我學校的專題研集--北角歷史
發問:
我學校的專題研集--北角的歷史 這個專題研集是計很多分的 幫幫手 !~ thx~~
最佳解答:
北角位於香港東區,也是香港島最北的地區,在未填海時曾為一個海角。區內主要為住宅區,然而近年亦有不少大型商業大廈落成。由於為數不少的福建人聚居於此,故有「小福建」的稱號。早期區內亦是傳統左派的聚居地。 地理位置 北角版圖偌大,西起興發街及屈臣道以東,東至英皇道及民新街交界。由於範圍較大,區內共建有天后、炮台山、北角及鰂魚涌四座港鐵站之多,其中天后站根據鄰近的著名廟宇而命名,並非成區;炮台山站所在的炮台山區通常亦被當作北角區的範圍內,只有港鐵站及炮台山道一帶較多以前者稱呼;而鰂魚涌站亦只有其C出口座落於北角區內。電照街以東的北角東區,曾被稱為七姊妹,但現時只有老一輩的居民才會使用此稱呼。興發街及屈臣道以西為銅鑼灣區,而英皇道及民新街交界以東為鰂魚涌區。 區內歷史及發展 1880年,英軍於北角設立炮台,開始了北角的歷史。該炮台亦是炮台山區地名,以及炮台山道街名的由來。當時北角並無民居,但由於水深岸高,所以吸引了輪船公司及倉庫碼頭的興建,而皇家香港遊艇會初期的總部亦在1900年代於北角成立。 1919年,香港電燈公司關閉灣仔發電廠,於北角(現炮台山城市花園西側一帶)興建全新的北角發電廠,以應付需求大增的電力需求。 1921年,當地開始興建糖廠,然而因省港大罷工影響,其後改為發展住宅區,即現在春秧街一帶。 1935年,英皇道通車,帶旺該區的發展,使北角成為新興工業區。 北角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人口不多,但戰後隨著大批來自上海的新移民湧入,人口開始變得愈來愈多。新移民的人口主要集中在春秧街、渣華道、馬寶道等地,多居住於高級的新型樓宇。 1950年代,根據當時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記載,北角區為全球人口最稠密的地區。(現時紀錄的保持者為香港的旺角區。)此外,當時北角也有一個「小上海」的稱號。 隨著1957年北角邨落成及北角碼頭啟用,北角更為繁盛。 1978年北角發電廠關閉。原址發展為現時的大型私人屋苑城市花園。 1980年代,新移民人口變成以福建人為主,並聚居於新光戲院一帶,北角因此多了「小福建」這稱號。 2003年北角邨被清拆,地皮臨時作為露天停車場。 2007年6月,城市規劃委員會於北角全區絕大部分的商業和住宅用地加入高限,由100米(約30層高)至140米(約40至45層)不等,以保護維多利亞港對岸觀看的香港山脊線。除已獲批的少數項目,北角將不再有摩天大廈落成。另外,是次城規會設立的高限範圍,西起興發街近維園,東至民新街,亦即模範邨附近,與實際地理範圍大致吻合。 同年9月,房委會轄下的策劃小組委員會通過,無條件將北角邨舊址用地交還政府,以供日後發展。 著名地點 城市花園 城市花園酒店 香港麗東酒店 友邦廣場 (AIA) 宏利保險中心 北角城中心 英皇柏欐大道 國都廣場 電燈中心 和富中心 華懋交易廣場 (II期) 春秧街街市 馬寶道街市 馬寶33廣場 新都城大廈/新都城百貨公司 [1] 渣華道街市/市政大廈/熟食中心 北角碼頭 新光戲院 僑冠大廈 裕華國貨 港運城 健威花園 北角海逸酒店 香港殯儀館 模範邨 交通 主要交通幹道 東區海底隧道 東區走廊 英皇道 電氣道 渣華道 公共交通 鐵路 港鐵 港島綫:天后站、炮台山站、北角站、鰂魚涌站 將軍澳綫:北角站、鰂魚涌站 電車 巴士 新巴:2、2A、18、18P、19、23、23B、27、38、42、63、65、81、81A、82、M722、N8 城巴:8X、10、25A、25C、41A、77、85、99、529、529P、A11、A12、E11、R11、N8X 過海隧道巴士:102、102P、106、110、112、116、118、601、606、619、671、680、680A、682、690、692、698R、811、N118、N122、N619、N680、N691 小巴 綠色專線小巴 33、49M、56、65、69 紅色公共小巴 筲箕灣-西環 筲箕灣-旺角 筲箕灣-土瓜灣 渡輪 富裕小輪 觀塘至北角 新世界第一渡輪 九龍城至北角 紅磡至北角
其他解答:
北角位於香港東區,也是香港島最北的地區,在未填海時曾為一個海角。[1]區內主要為住宅區,然而近年亦有不少大型商業大廈落成。由於為數不少的福建人聚居於此,故有「小福建」的稱號。早期區內亦是傳統左派的聚居地。 目錄 [隱藏] 1 地理位置 2 區內歷史及發展 3 著名地點 4 交通 4.1 主要交通幹道 4.2 公共交通 5 註腳 6 參看 [編輯] 地理位置 北角版圖偌大,西起興發街及屈臣道以東,東至英皇道及民新街交界。由於範圍較大,區內共建有天后、炮台山、北角及鰂魚涌四座港鐵站之多,其中天后站根據鄰近的著名廟宇而命名,並非成區;炮台山站所在的炮台山區通常亦被當作北角區的範圍內,只有港鐵站及炮台山道一帶較多以前者稱呼;而鰂魚涌站亦只有其C出口座落於北角區內。電照街以東的北角東區,曾被稱為七姊妹,但現時只有老一輩的居民才會使用此稱呼。興發街及屈臣道以西為銅鑼灣區,而英皇道及民新街交界以東為鰂魚涌區。 [編輯] 區內歷史及發展 1880年,英軍於北角設立炮台,開始了北角的歷史。該炮台亦是炮台山區地名,以及炮台山道街名的由來。當時北角並無民居,但由於水深岸高,所以吸引了輪船公司及倉庫碼頭的興建,而皇家香港遊艇會初期的總部亦在1900年代於北角成立。 1919年,香港電燈公司關閉灣仔發電廠,於北角(現炮台山城市花園西側一帶)興建全新的北角發電廠,以應付需求大增的電力需求。 1921年,當地開始興建糖廠,然而因省港大罷工影響,其後改為發展住宅區,即現在春秧街一帶。 1935年,英皇道通車,帶旺該區的發展,使北角成為新興工業區。 北角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人口不多,但戰後隨著大批來自上海的新移民湧入,人口開始變得愈來愈多。新移民的人口主要集中在春秧街、渣華道、馬寶道等地,多居住於高級的新型樓宇。 1950年代,根據當時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記載,北角區為全球人口最稠密的地區。(現時紀錄的保持者為香港的旺角區。)此外,當時北角也有一個「小上海」的稱號。 隨著1957年北角邨落成及北角碼頭啟用,北角更為繁盛。 1978年北角發電廠關閉。原址發展為現時的大型私人屋苑城市花園。 1980年代,新移民人口變成以福建人為主,並聚居於新光戲院一帶,北角因此多了「小福建」這稱號。 2003年北角邨被清拆,地皮臨時作為露天停車場。 2007年6月,城市規劃委員會於北角全區絕大部分的商業和住宅用地加入高限,由100米(約30層高)至140米(約40至45層)不等,以保護維多利亞港對岸觀看的香港山脊線。除已獲批的少數項目,北角將不再有摩天大廈落成。另外,是次城規會設立的高限範圍,西起興發街近維園,東至民新街,亦即模範邨附近,與實際地理範圍大致吻合。 同年9月,房委會轄下的策劃小組委員會通過,無條件將北角邨舊址用地交還政府,以供日後發展。|||||北角位於香港東區,也是香港島最北的地區,在未填海時曾為一個海角。[1]區內主要為住宅區,然而近年亦有不少大型商業大廈落成。由於為數不少的福建人聚居於此,故有「小福建」的稱號。早期區內亦是傳統左派的聚居地。 [編輯] 地理位置 北角版圖偌大,西起興發街及屈臣道以東,東至英皇道及民新街交界。由於範圍較大,區內共建有天后、炮台山、北角及鰂魚涌四座港鐵站之多,其中天后站根據鄰近的著名廟宇而命名,並非成區;炮台山站所在的炮台山區通常亦被當作北角區的範圍內,只有港鐵站及炮台山道一帶較多以前者稱呼;而鰂魚涌站亦只有其C出口座落於北角區內。電照街以東的北角東區,曾被稱為七姊妹,但現時只有老一輩的居民才會使用此稱呼。興發街及屈臣道以西為銅鑼灣區,而英皇道及民新街交界以東為鰂魚涌區。 [編輯] 區內歷史及發展 1880年,英軍於北角設立炮台,開始了北角的歷史。該炮台亦是炮台山區地名,以及炮台山道街名的由來。當時北角並無民居,但由於水深岸高,所以吸引了輪船公司及倉庫碼頭的興建,而皇家香港遊艇會初期的總部亦在1900年代於北角成立。 1919年,香港電燈公司關閉灣仔發電廠,於北角(現炮台山城市花園西側一帶)興建全新的北角發電廠,以應付需求大增的電力需求。 1921年,當地開始興建糖廠,然而因省港大罷工影響,其後改為發展住宅區,即現在春秧街一帶。 1935年,英皇道通車,帶旺該區的發展,使北角成為新興工業區。 北角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人口不多,但戰後隨著大批來自上海的新移民湧入,人口開始變得愈來愈多。新移民的人口主要集中在春秧街、渣華道、馬寶道等地,多居住於高級的新型樓宇。 1950年代,根據當時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記載,北角區為全球人口最稠密的地區。(現時紀錄的保持者為香港的旺角區。)此外,當時北角也有一個「小上海」的稱號。 隨著1957年北角邨落成及北角碼頭啟用,北角更為繁盛。 1978年北角發電廠關閉。原址發展為現時的大型私人屋苑城市花園。 1980年代,新移民人口變成以福建人為主,並聚居於新光戲院一帶,北角因此多了「小福建」這稱號。 2003年北角邨被清拆,地皮臨時作為露天停車場。 2007年6月,城市規劃委員會於北角全區絕大部分的商業和住宅用地加入高限,由100米(約30層高)至140米(約40至45層)不等,以保護維多利亞港對岸觀看的香港山脊線。除已獲批的少數項目,北角將不再有摩天大廈落成。另外,是次城規會設立的高限範圍,西起興發街近維園,東至民新街,亦即模範邨附近,與實際地理範圍大致吻合。 同年9月,房委會轄下的策劃小組委員會通過,無條件將北角邨舊址用地交還政府,以供日後發展。 [編輯] 著名地點 北角一景城市花園 城市花園酒店 香港麗東酒店 友邦廣場 (AIA) 宏利保險中心 北角城中心 英皇柏欐大道 國都廣場 電燈中心 和富中心 華懋交易廣場 (II期) 春秧街街市 馬寶道街市 馬寶33廣場 新都城大廈/新都城百貨公司 [1] 渣華道街市/市政大廈/熟食中心 北角碼頭 新光戲院 僑冠大廈 裕華國貨 港運城 健威花園 北角海逸酒店 香港殯儀館 模範邨 [編輯] 交通 [編輯] 主要交通幹道 東區海底隧道 東區走廊 英皇道 電氣道 渣華道 [編輯] 公共交通 鐵路 港鐵 港島綫:天后站、炮台山站、北角站、鰂魚涌站 將軍澳綫:北角站、鰂魚涌站 電車 巴士 新巴:2、2A、18、18P、19、23、23B、27、38、42、63、65、81、81A、82、M722、N8 城巴:8X、10、25A、25C、41A、77、85、99、529、529P、A11、A12、E11、R11、N8X 過海隧道巴士:102、102P、106、110、112、116、118、601、606、619、671、680、680A、682、690、692、698R、811、N118、N122、N619、N680、N691 小巴 綠色專線小巴 33、49M、56、65、69 紅色公共小巴 筲箕灣-西環 筲箕灣-旺角 筲箕灣-土瓜灣 渡輪 富裕小輪 觀塘至北角 新世界第一渡輪 九龍城至北角 紅磡至北角 [編輯] 註腳 ^ Lieut. Collision R. E, The Ordinance Map of Hong Kong, Hong Kong Government, 1845. [編輯] 參看 東區 天后 炮台山 寶馬山 鰂魚涌|||||歷史 1880年,英軍於北角設立炮台,開始了北角的歷史。當時北角並無民居,但由於水深岸高,所以吸引了輪船公司及倉庫碼頭的興建,而皇家香港遊艇會初期的總部亦在1900年代於北角成立。 1919年,香港電燈公司關閉位於灣仔的發電廠,於北角興建全新發電廠,以應付需求大增的電力需求。1921年,當地開始興建糖廠,然而因省港大罷工影響,其後改為發展住宅區,即現在春秧街一帶。1935年,英皇道通車,帶旺該區的發展,使北角成為新興工業區。 北角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人口不多,但戰後隨著大批來自上海的新移民湧入,人口開始變得愈來愈多。新移民的人口主要集中在春秧街、渣華道、馬寶道等地,多居住於高級的新型樓宇。1950年代,根據當時金氏世界紀錄大全記載,北角區為全球人口最稠密的地區。(現時紀錄的保持者為香港的旺角區。) 此外,當時北角也有一個「小上海」的稱號。隨著1957年北角邨落成及北角碼頭啟用,北角更為繁盛。到了1980年代,新移民人口變成以福建人為主,因此北角的稱號變成了「小福建」。